舰船排列的紧密程度直接影响战斗效率和生存能力。紧密排列的核心在于理解舰船站位系统,该系统将舰队分为前中后排三个位置。前排应放置防御能力强的装甲型舰船,如奇美拉级或ST59,这些舰船能有效吸收伤害;中排适合部署均衡型舰船,如红宝石级或枪骑兵级;后排则安排高输出单位,如卡利斯托鱼雷型或搭载舰载机的航母。通过合理分配站位,可最大化舰队整体性能。

舰船移动速度是影响编队紧密度的关键因素。舰队整体速度由最慢的舰船决定,因此编组时应避免将龟速型舰船(如太阳鲸航母)与高速护卫舰混编。建议将同速舰船编入同一舰队,例如将移速400-500的巡洋舰单独编组,而800以上速度的护卫舰另组快速反应部队。这种分类编队能确保舰队在移动和接敌时保持阵型紧凑。
舰船类型的选择需遵循扬长避短原则。防御类舰船优先强化装甲系统,如奇美拉级应点满装甲刚性强化和能量涂层;输出类舰船则侧重武器冷却和伤害提升,如卡利斯托鱼雷型需优先升级装填机构和战斗部改进。每艘舰船有5-7个可改造的配件系统,通过针对性强化可弥补先天不足,使舰船在既定站位发挥更大效能。

战斗序列机制要求玩家针对性调整舰船排列。当敌方以特定舰种为主力时,应根据其武器战斗序列调整己方前排配置。例如对抗以斗牛级为主的舰队时,因斗牛级武器优先攻击驱逐舰和护卫舰,可减少舰队中驱逐舰数量,改用FG300型装甲护卫舰保护红宝石级巡洋舰。这种针对性布阵能有效化解敌方火力优势。

高能辐射区仅允许巡洋舰及以上舰种进入,小行星稀疏区则限制大型舰船行动。在这些区域作战时,需预先调整舰队构成,避免因舰船移动受限导致阵型分散。同时利用地形掩护,如将小型舰船部署在小行星带中,可显著提升生存能力。
每艘舰船消耗不同指挥值,战巡和航母通常占用35点,而驱逐舰仅需10-15点。建议主力舰队以巡洋舰为核心,保留部分指挥值用于增援。通过预制模块快速补充ST59等肉盾舰船,可在不破坏原有阵型的前提下增强防御。这种动态调整方式能始终保持舰队结构的完整性。